云煤能源:打造煤-焦-化完整产业链
本报讯(记者 秦钊)6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全市林水会战开展情况进行视察。
2.来信请在信封左上角注明放心消费创建标识、宣传语征集稿件字样。凡涉及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均由投稿者承担一切责任。
(二)获选作品视为委托作品,设计者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作品知识产权归日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有。(二)电子邮件方式:电子邮箱:rzs12315@126.com。(五)与其他省市放心消费城市标志有明显区别。日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8年5月28日。请在电子邮件主题上注明放心消费在日照创建标识、宣传语征集字样。
关于公开征集日照市放心消费创建 主题标识和宣传语的公告为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消费关系,按照市政府和省工商局安排部署,我市将于今年全面启动放心消费在日照创建工作。(三)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未被采用的来稿作者可自行处理。三报社组建后,办公条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地级市组建后,市领导对报社的办公条件一直十分关心。尤其在八九年敏感时期,《日照报》是全省宣传报道表现最好的几家报纸之一,后来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和市委领导的表扬。一版报纸,需要印刷师傅用大大小小的铅字和上百种铅块、铅条手工编排,照片需要到外地制版,印报时鼓版撒版现象时有发生。值此喜庆之际,特赋诗一首:七律贺《日照日报》创刊60周年栉风沐雨数十年,颓笔箱箱可砌山。
身临使命勇担当,面对困难不退延。那时没有公车没有车补,可一有采访任务,同志们远者坐公共汽车,近者推起自己的自行车就出发。
专业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解决,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协调下,市委党校给予大力支持,借给我们一排平房来办公。四办好报纸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办报队伍。那时大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事业心、责任感特别强。
老城区那座办公楼,现在看来的确简陋,可当时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几年当中,报纸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从没出现过失误。正式创刊时,报社已逐渐增加到十几位同志,自来水公司的会议室已无法适应。当时的市印刷厂设备落后,仍实行活字印刷。
经过一期试刊,《日照报》于1988年元旦正式创刊。有了这种政治自觉,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见。
刚开始没有办公地点,班子开会都是在个人家中进行的。地级市组建后,市政府决定将印刷厂人财物全部划归报社管理。
那时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办报基本没有广告收入,也不可能自行解决印刷厂问题。每周一期报纸,也把印刷厂相关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我有时现学现卖,负责采编工作的安茂瓒、李宗柱同志言传身教,这样一来,大家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不少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志都很快适应了工作,报纸一期比一期办得好,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在国家和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作品也越来越多。市委、市政府尽力给予支持,从某专项资金中,拨给报社70万元,这给予我们极大鼓舞。设计完成后,负责建设的同志精心施工,精打细算,经过一年努力,总投资11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竣工。我和几位同志虽然以前在报社工作过,但工作时间都很短暂,工作要求也已大不相同。
随后,我们又拆除了印刷厂的一排旧平房,建起36户的职工宿舍楼,改善了部分职工住房条件,使大家初步实现了安居乐业。在建设任务最重的那年,全社一年的招待费总共只有700来元。
从报纸筹办开始,我在报社工作近七年时间,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记忆。二报纸印刷问题也是报纸初创时的一个难题。
——忆日照报初创时期的几件事李玉堂随着日照撤县建市和日照港的建设,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日照创办市委机关报《日照报》。随后,我们借用了市自来水公司的一间小会议室办公。
创刊之初,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缺乏和办报经验不足。那时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可不论星期天、节假日,都有同志在加班加点。1987年下半年,市委公布了报社领导班子,决定由我和辛本初、安茂瓒、李宗柱三位副总编一起负责报纸创办。又要带好队伍,出人才。
相比于日照报业集团如今的事业和蓬勃发展的前景,我们那时的工作,只是在这座大厦的基础上垒了几片砖而已。组织大家参加函授,请人讲课,外出学习,以会代训,业务讨论,报纸点评,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新闻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社人员必须不断增强思想素养、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作风素养,并且制订了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此一来,如何保证报纸印刷质量和时效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那时没有公款招待,除极特殊的情况外,没人在被采访单位吃饭。作为个人,我那时对大家尤其对青年同志要求很严格,有时近乎苛刻,现在深感惭愧。
因此,报纸只能到全市唯一的印刷厂——市印刷厂去印刷。可是,报社组建时市财政只拨给10万元开办费,不可能建印刷厂。冬天生不着炉子,大家哈哈手继续写作。有的投标人已决定中标后将该厂改造为商场。
即使如此,我也深为那段经历而自豪。从队伍组建起,我们就严格把关,除了从有关单位选调了几名思想品质好,有较深文字功底和美术、摄影特长的人员外,很注重从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中选调人员。
于是,我们连夜准备答辩材料,第二天参与答辩,顺利将印刷厂承包下来。随后,我们又争取了部分贴息贷款,购进了双色胶印机和两面印刷机,为报纸改为日报、大报和彩报印刷打下了基础。
根据需要,报社应有自己的印刷厂。报社成立起,我们就反复强调:既要办好报纸,出成果。
最新留言